1. 新开传奇网站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迅速崩盘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不知道: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迅速崩盘的读者, 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魏国是被列强围攻而倒下,马陵之战是其中的关键一役 。魏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借鉴与警示意义 。

      image.png

        春秋大佬晋国被瓜分,代表着历史进入了战国 。在战国初期,各大列强的机会从理论上而言是均等的, 但为啥是继承1/3晋国、疆域狭小的魏国持续强大了半个世纪呢?原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 。

        外因——主要竞争对手都有各自的问题 。

        三晋之中, 原本实力最强的是带头瓜分智氏的赵氏,《史记》称它“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 魏” 。但堡垒往往从内部开始瓦解,赵襄子死后, 赵国在数十年里进入了权力争夺的恶性循环:赵桓子驱逐赵献侯、自己当家;桓子死后, 他的儿子被赵人所杀,献侯被接回;赵敬侯期间, 公子朔勾结魏国造反,曾试图袭击邯郸;20多年后,又有公子绁与赵肃侯夺位事件....

        至于东边的齐国,正处于田氏代姜的历史性巨变阶段,为了获得各诸侯的承认、消化内部问题,田氏对外战略收缩;也正是在魏文侯的帮助下,田和才获得了周安王的正式册封;

        南边的楚悼王一度处于进取中原态势, 多次进攻周、郑、韩,特别是在吴起前来后,推行变法的楚国强大到可以四面出击,“诸侯皆患楚之强” 。然而楚悼王死后, 吴起被杀、变法被废,楚国就此刹车;

        西边的秦国与赵国类似,长期处于内讧状态,曾发生过秦怀公被庶长晁等人逼迫自杀、秦惠公的儿子秦出子被庶长改杀害等宫廷政变,直到秦献公时期才有所起色 。

      image.png

        在一众对手纷纷掉链子期间, 那时的魏国则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期 。它的强盛,可以归结为两位贤主、三大改制 。

        两位贤主, 指的是魏文侯魏斯、 魏武侯魏击父子俩,相对于其他诸侯的庙堂纷乱,这两位却都是难得一见的优秀国君,他们对内发展、对外扩张,奠定了魏国强大的根基;

        三大改制,指的是魏国率先进行的变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打破世卿世禄制、奖励战功,李悝的《 法经》开创时代之先河;经济上施行新税法,保护农民、鼓励生产;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兴盛的河西学派为其他诸侯设立了人才孵化模板,魏武卒也被公认为新式军队的典范 。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战国初期的魏国实现了国富兵强,  甚至能在对秦国进行强力压制的同时、抽出手来敲打齐、楚两强;即使在魏武侯死后,魏国也爆发了夺储之争, 但魏惠王前期魏国继续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公元前356年,史称“鲁、卫、宋、郑之君,皆朝于魏”;甚至在桂陵之战落败后, 魏惠王仍旧能“乘夏车, 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 。 

        但所谓盛极必衰,当时的魏国已经危机尽显,其原因可以总结为“先天不足的地缘政治、后天失策的战略布局” 。

        魏国的最大短板,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核心,被秦、楚、 齐、赵包围(韩、燕可以看成打酱油的), 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国。

      image.png

        杂谒恼街国的对外战略,《商君书· 兵守》有段经典论述:

        四战之国贵守战, 负海之国贵攻战 。 四战之国好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 。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兵,故曰国危 。

        简而言之,四战之国如果轻易扩张, 就很容易冒着四面受敌的危险 。而魏国就生动地佐证了这个道理 。

        魏文侯、武侯时期,魏国的主攻方向是西边的秦国,在夺取河西之地后设立西河郡,并由一代传奇军事家坐镇, 对西线保持着强势高压 。 这是奠定魏国中原首强的战略性举动,也是秦国在战国的“至暗时期” 。罄吹秦孝公也愤慨地控诉:“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当时在崤山以东,魏国的战略大体是团结赵韩、压制齐楚 。

        如果魏国保持以西线为扩张重点,在山东打拉结合、保持均势, 以它的强大国力,搞不好就没秦国什么事了 。但随后魏国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

        首先,因魏武侯的猜疑, 吴起投奔楚国,楚国国力大涨、 扩张凶猛;同时励精图治的秦献公也竭力东出,期间与三晋互有胜负,魏国在西线已然出现隐患;

        随后,魏武侯去世、魏国朝廷内讧;魏惠王经过艰苦的争斗即位后,不知是不是为了报复之前赵、韩趁火打劫的行径,无视西线的危机,反而把扩张重点放在了东方 。

        魏惠王本身也称得上雄才之主,经过几年的努力, 魏国迅速走出了内讧的阴影、且进一步奠定了中原大佬的地位 。

        在公元前354年,魏国调集重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历时一年成功破城 。一个万乘之国战胜另一个万乘之国,这是战国以来最为彪炳的战功,魏国高人一等的绝对实力彰显无遗 。然而,这也让魏国成为了众矢之的,迎来了各个方向的打击 。

        魏军攻打邯郸的同年,秦军趁机在西线攻占少梁、 斩首魏军七千;此后,楚将景舍、齐将田忌从南、东两线分别救援赵国 。随后就是围魏救赵、 魏军遭遇桂陵之败 。

        但即使如此,魏国的实力仍没有遭到伤筋动骨的打击, 魏军仍旧占据着邯郸 。直到公元前252年,“秦大良造卫鞅伐魏,诸侯围魏襄陵”,眼见各诸侯疯了似的继续加强围攻,魏惠王才吐出含在嘴里的肉,与赵国漳水结盟后撤出了邯郸 。 

      image.png

        这次挫折充分证明,列强决不允许再度出现一个整合的晋国,魏国一统三晋的战略难以奏效 。但魏惠王并不为之所动,经过十年的调整,他再度出手 。 公元前341年,魏军轻松击败了赵、韩联军,形势一派大好;而齐国也故伎重施、 派孙膑击魏 。

        杂谡庵志置妫 魏国其实早有准备,并非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仓促回救” 。  得知齐国出兵, 魏国这才亮出了底牌,他们调集主力,以太子申、庞涓为帅,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垮齐军,断绝赵、 韩的念想 。

        可惜的是,孙膑棋高一着, 马陵之役中,魏军遭受重大失利,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 。但这并不是结束 。

      image.png

        下一年,魏国两面受敌:商鞅大败公子卬的魏军,兵临河西 。为了躲避秦国的兵锋,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同时赵、齐联军强势进攻,魏军屡败 。公元前338年, 秦军在雁门再次大破魏军,魏将魏错被俘虏 。

        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魏国丢城失地、主力尽失, 彻底从中原头号强国的宝座上跌落 。公元前334年,齐、魏两国徐州相王,魏国事实上承认了齐国在崤山以东的大佬地位 。 

        自此之后, 魏国就长期处于被秦国不断放血的痛苦中,直至走向灭亡 。 这一由盛转衰的过程充分警示后世两个道理:其一, 国家战略无小事,切不可四面树敌;其二,人才是第一竞争力, 若不是陆续错失吴起、孙膑,魏国何至于落得此等田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 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闽ICP备2021012398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