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变态传奇

      唐代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限制和规则?

        众所周知唐代选拔国家人才、官员,主要有科举、门荫、辟召、  军功及门外入流五种途径 。那么唐代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是怎么样的?有哪些限制和规则?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唐代选拔人才的标准

        (1)铨选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叫铨(quán)选制度 。即科举考试及第之人,获得了铨选的入场资格证书,除极少人被可直接授官赴任之外,大部分须等待吏部的铨选 。

        铨,最初意思是“称也”,寓意公平 。笱苌授官之意 。

        唐代李世民在位期间,确定了“四才三实”的人才选拔标准 。

        (2)“四才,  谓身、言、书、 判”

        身:就是身体健康与颜值,长相不能对不起前去办事的广大群众 。

        相传,经纶满腹,刚正不阿的“南山进士钟馗”就是因为“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而落选 。

        言: 自然是能言善辩与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思想、 言辞不能偏激 。 

        书:就是要求书写“楷法遒美”,唐代, 官方正体是楷书 。“遒美”, 这个与各人审美息息相关,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但初唐文艺书法是以南朝为时尚,喜欢王羲之风格 。

        判: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三篇文章 。

        (3)“三实,谓德行、 才用、劳効”

      图片.png

        《旧唐书·职官志二》:三实,谓德行、才用、劳効, 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

        如果前面的身、言、书、 判“四才”兼备,就从德行、才用、劳効“三实”方面衡量人才 。

        考生德行没有问题,看才干,才干合格,再比劳効 。既然是人才,不能只会夸夸其谈,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劳効,必须实打实地进行考核 。劳効一项, 也是决定该考生否被录用的最后一关 。

        了解了“四才三实”的人才选拔标准,我们也就明白了,现在我们熟悉的一些唐代诗人、文学家, 被贬到穷乡僻壤,为什么都能干出不菲的业绩 。

        唐代的科举制度,一直是小心翼翼地进行,一直在完善与变化之中 。各个时代依据自己的需求,临时发文, 说停考或增加考试,同时也出现了按区域分配名额的规定 。

        唐代铨选制度,主要包含“小选”、“东选”与“南选”,临时也有“举职” 。

        、“小选”制度

        唐代的铨选制度中,第一个就是“小选” 。

        (1)“小选”的主要对象

        《新唐书·选举志》: 至于铨 。其制不一,凡流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自主之,谓之“小选” 。

        关于这里“小选”的主要对象“流外”,有人解释为三教九流之外的人 。他们经过兵部、礼部推荐, 郎官就可以做主决定,  能否给予他们参加考试的资格 。

        《文献通考》:有如流外铨,必胥吏之徒,非以文学进身者,则所对不责其引徵古今,但据事理判断,诚是也 。

        这里把“流外”说得很清楚,就是“胥吏之徒”(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 。

        “胥吏之徒”,就是用孙悟空弼马温时,手下人对他说的:未入流,最低最小没有品级的末等官 。

        之所以专门开设考 。 选拔“胥吏之徒”,理由是:虽然他们这些负责文书的小官吏, 虽没有出类拔萃的文学功底,没有正儿八经的科考进士身份,但没有必要苛刻地要求他们: 起草文件必须通晓古今,一定要搞旁征博引 。能够依据工作经验,兢兢业业地坚持原则,依据事理来判断是非, 做好分内之事就是他们的长处 。

        (2)“小选”的原因

        《 文献通考》:至於及第进士,而乃一词莫措,传写定本, 雷同欺诳 。

        除了“胥吏之徒”有工作经验之外,真正考上的进士中,有太多的人自身不过硬、自己不争气 。

        傥恼旅挥兴嘉

        考上的进士,他们的字迹的确工整,如同印刷出来的;文章看上去也的确是洋洋洒洒,表面看似下了苦功、读了很多书,可他们的三篇文章之中,常常看不到一个属于他自己创造的新颖词句 。他们这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搞背诵默写, 是在搞编排整理 。

        正因为有些进士考试的文章,是撰写誊录、没有新意,只是一时骗过了阅卷的考官 。

        这种文章,放在今天,肯定在审查网络文章的机器那里通不过 。换句话说, 唐代有一部分的“进士”文章的思想性,还不如今天一些原创的优秀网络文章 。

        谌稳宋ㄇ

        《文献通考》:况正身多不至,则所谓试者,不过上下相与为欺耳,可无试也 。

        还有不少考中进士的人,文章看上去是写得呱呱叫, 但道德品质有问题 。他们说是通过考试取得了“进士”资格证书, 其实是拉关系、走后门,欺上瞒下、 作弊打小抄的结果 。

         哉饫嗳硕言,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搞内定 。 当然,这类人,参不参加考试,结果都一样是前程似锦 。

        就是因为部分“进士”文章缺乏思想性, 以及当时科举考试作弊多 。所以, 唐代的“小选”一直存在 。 道理是,晋升一些不入流、有工作经验的小官, 比起用弄虚作假、人品有问题的进士可靠实用得多 。

        三、“东选”制度

        (1)建国之初,急需人才

        唐代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各方面都需要人才 。李渊第二年就“因隋旧制,以十一月起选” 。尽管他要求吏部每一年都进行科举考试 。但依然对选拔人才的进度感到不满意 。

        《唐会要》:武德七年 。 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年选人之内,岂无才用者 。卿可简试,将来欲縻之好爵 。

        624年, 李渊对吏部侍郎张锐说: 今年参选的人中, 难道就没有几个可以任用的人才?你们别对我说什么人才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道理 。现在百废待兴,急需用人 。

        你就不能把试卷题目出简单一点, 不要考一些刁钻古怪的偏题,选人条件也可以搞简化一些,放宽松一点 。

        将来再用你们的标准,严格选拔出上好的人才,还着重给你们选出的优秀人才加官进爵 。

        (2)每年设科取士

        因为每年进行人才选拔,时间实在是太仓促,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第二年(628年) 。就依据吏部侍郎刘林甫建议,进行“四时听选”(四年一次) 。

        其实各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动 。唐代290年历史,科举考试进行了260多次 。除特殊情况停选之外,基本是每年都设科取士 。

        唐代初期,铨选官员的地点在都城长安 。可唐朝地域辽阔,交通不发达,参加考试的人都聚集在京城,各方面成本太高 。

        《新唐书·选举志》: 太宗时,以岁旱谷贵,东人选者集于洛州,谓之“东选” 。

        《唐会要》:贞观元年,京师米贵,始分人于洛州置选 。 

      图片.png

        627年,李世民在位第一年,恰逢天下大旱, 谷米价格昂贵,为了防止全国各地两千多考生涌入都城,给粮价带来更大的不利影响, 就增设考场 。命令潼关以东的人,到洛阳参加铨选考试,称之为“东选” 。

        《唐会要》:永徽元年,始置两都举,礼部侍郎官号,皆以两都为名,每岁两地别放及第 。

        650年,正式设置洛阳与长安两个考场 。由礼部侍郎官负责进行考试,两都每年选拔及第人员名单,分别在考场当地放榜公示天下 。

        由此处“两地别放及第”可以看出, 洛阳、 长安两都进行考试的时间与卷面都不同 。

        与后面的“南选”相对而言,洛阳、 长安两都的“东选”,也称“北选” 。

        四、“南选”制度

        为了节约人才选拔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李渊时期,就开始在边远地区的南方设立特殊的考试 。 

        (1)朝廷出面选拔南方官员

        《新唐书·选举志》:高宗上元二年,以岭南五管、黔中都督府得即任土人,而官或非其才,乃遣郎官、御史为选补使,  谓之“南选” 。 

        675年,唐高宗李治认为,南方选任土人为官,存在许多失误与不合理的地方 。就正式委派郎官、御史为选补使,去桂、 广、交、黔等地选取适当的人才, 称为“南选” 。 

        唐高宗时期的“南选”考场在桂林(其岭南选补使, 仍移桂州安置) 。

        (2)南方读书风气日盛

        由于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争频繁,南方人口渐渐超过北方, 加之隋唐时期正直有才而得罪权贵之人,大多被贬到南方,所以南方读书风气日益浓郁 。

        唐玄宗李基隆也得知“岭南州县,近来颇习文儒” 。

        754年,李基隆下发文件:如有情愿赴京者,亦听 。 其前资官并常选人等,有词理兼通,才堪理务者,亦任北选,及授北官(《唐会要》) 。

        唐玄宗李基隆的文件主要内容有三点:

        俣杂诹肽衔甯管辖范围之内, 在任县令应该物色善于写文章的“白身”,参加每一年的“乡贡”(乡里贡生考试) 。

        诖表朝廷去南方的“选补使”, 也应该批准通过乡考的人参加“南选”考试, 及第合格者,奏报朝廷备案 。

         勰戏接胁呕者,愿意到北方为官者,可以参加“北选”考试, 及第合格者可以在北方为官 。

        可以参加“北选”考试的“茂才异等,智谋经武”的南方人,除了在“南选”考试中出类拔萃的贡生,还包括“前资官”(六品以下离职之人)和“常选人”(有资格为官,而一直没有安排合适职位的人) 。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朝廷人才选拔的主流思想是:南方人治南,北方人治北 。只有朝廷有需要,或有特别优秀的人才,才可以南北流动调任 。例如:贺知章、 张九龄。

        五、 举职

        离安史之乱后二十余年,唐代虽然在慢慢恢复生机, 但藩镇节度使的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783年,爆发“泾原兵变”,李适出逃奉天 。叛乱平定后,朝廷需要广招人才 。

        《唐会要》兴元元年,敕吏部侍郎刘滋,知洪州选事 。 时京师寇盗之后,天下蝗旱, 谷价翔贵,选人不能赴调,仍命滋江南典 。以便江岭之人 。 时称举职 。

        784年,唐德宗李适委派吏部侍郎刘滋在洪州开设考场 。 因天下蝗虫旱灾, 物价像长了翅膀一样飞涨 。

        以前中进士的人,职务还没有安排完,唐德宗李适又委派洪州主考官刘滋,举行了“江南典选” 。在以前被贬黜到江南、 岭南的一批的官员之中,选拔起用一部分人 。这称作为“举职” 。

        六、各州名额配置

        (1)各州参加考试人数

        统一天下后,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年约有3000多人参加考试,而平均放榜只有28人被录取 。 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于是不得不进行人数限制 。

        《文献通考》:敕诸州贡士: 上州岁三人,中州二人, 下州一人 。 必有才行,不限其数 。

        627年,唐太宗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出了全国十道358州行政区 。733年,唐玄宗将十道改划为十五道328州 。  隋唐一统天下一百多年后,人口翻了倍 。

        717年,朝廷规定:有四万户以上,为上州;有两万五千户, 为中州;不满两万户的为下州 。

        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 按人口划分的州,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北方 。例如,南岭地区广袤, 崇山峻岭,加之各族杂居,素有“南岭七十二州”之称(多的时候达到75州) 。

        (2)限制部分州考生人数

        由于北方战争的频繁,加南方读书风气的盛行,科举考试中,南方读书士人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

        据《 文献通考》记载:845年,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 进行了一次明确详细的地域考生指标分配 。此处主要是限制了南方诸州参加考试的人数, 放宽了皇亲国戚、 贵族王爷的子孙及他们管理范围的人数 。

        俟卿百僚与皇亲国戚子弟

        公卿百僚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举士人等, 修明经、 进士业者, 并隶名所在监及官学,仍精加考试(仍然可以略微增加有才识的人数,参加考试) 。

        贵族子弟就读的国子监,明经科减少50人(请送三百人);进士科依旧格送三十人;

        进修明经科的“隶名”者(无所事事, 挂名而已),亦请送二百人;

        管理皇亲国戚的“宗正寺”,进士,送二十人 。

        由皇帝宠信的实权派大臣控制的“东监同华、河中,所送进士,不得过三十人,明经不得过五十人” 。

        诜锵琛山南西道,各州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五人,明经不得过二十人 。

        酆佣、陈许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一十人,明经不得过十五人 。

        苎畏帷福建、黔府、桂府、岭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进士不得过七人,明经不得过十人 。

        萃獾刂钔醴獾氐摹爸钪Эに送人数”不限 。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比较多,但士人最看重的只有进士(例如:王昌龄)与明经(例如:狄仁杰)两科 。

        唐武宗李炎此次进行的国考人数配额限制,被喜欢历史的人公认为是我国按地域限制考生数量的最早开端,此时离科举考试制度诞生240年 。 

        六、“北选”与“南选”的区别

        (1)主考场与副考场

        与长安、洛阳两都的“北选”对比,“南选”也称为“补选”,朝廷派出负责“南选”的主考官,称为“选补使” 。

        大致相当于,洛阳、长安两地是主考 。 南方桂林、 洪州两地是副考场 。

        “北选”与“南选”另一个区别是,近300间,“北选”暂停考试比较少 。 

      图片.png

        朝廷常常下发文件,有时照“旧例”,让“南选”连年进行,有时要求南方士人到参加“北选” 。

        史书中, 记载朝廷要求“南选”“中止三年”、“暂停两年”的地方比较多 。例如: 唐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仅“岭南补选”停选了三次 。

        (2)灾年增加“南选”

        “江南、 淮南、福建”等地遇到天灾人祸的年景, 朝廷都会举行“南选” 。

        从长安、 洛阳与桂林、洪州四个考 。以及长期进行的“小选”, 临时增加的“举职”来看,每次每地的考上时间不一样,考试题目也不相同,放榜地点也不一致,从而达了到招录不同人群的目的 。 

        (3)南北分开选拔人才的好处

        俳谑×巳瞬叛“问奔洌提升行政效率 。

        诘钡厝耍 了解当地生活和社会状况,有益于大一统国家的政务管理运作 。

        郾狈饺巳衔南方“瘴疠弥深”,岭南是贬黜置所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不愿到南方赴任 。

        芰络南方人, 施行不成文的政治策略:南方人治理南方 。缓和了各地各族的矛盾 。

        结尾, 唐代科举的深远意义

        科举制度结束了士族垄断权力的历史 。尽管唐代科举制度出现了大量任人唯亲的作弊现象,有不少“榜出,率皆权豪子弟” 情况 。但也出现了“门第兴替不常”,庶族地主之家也常有“新官之辈” 。

        尽管当时也有许多豪门望族,但他们彻底失去了南北朝时期的辉煌,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 。

        例如,唐玄宗的宰相先后共有三十四人,科举出身的宰相二十三人,其中庶族宰相为十八人,达到一半 。  这在世族九品中正制的时代, 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 

        科举制度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家、诗人、与书法家,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科举制度最大的贡献,是对考试的内容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而使天下人的思想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杜绝了思想、 文化的流派之分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闽ICP备2021012398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