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传奇网站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必然?与当时的制度有关
      2023-03-01 12:03:42 史朝义崔乾佑安庆绪

        安史之乱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看似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但其实却是制度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拍拍部落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就算没有安禄山造反,按当时唐朝的制度来说,很快也会有张禄山、王禄山造反 。安史之乱爆发的根由, 其实并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而是因为当时的制度 。

        要想说清楚这事,  还得从头说起 。

        自从中国有军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军制 。一种是常备兵制, 另一种是非常备兵制 。所谓常备兵制,就是让一群人做职业军人,国家拿钱给你发工资 。而非常备兵制, 则是打仗的时候让你来打仗,不打仗的时候让你回家工作 。

      image.png

        这两种制度,各有优劣 。

        常备兵制,士兵的职业就是打仗, 所以在打仗这件事上,往往也就能够更加专业, 更具有战斗力 。 但缺点在于这些士兵需要国家出钱去养,对于国家的财政来说, 是个很大的负担 。 而且军队常年成建制的存在, 内部难免会出现贪腐、吃空饷等各种问题 。最要命的是,领兵的将领手里有了军权,极易产生尾大不掉的现象 。

         非常备兵制,同样也是利弊参半 。优点在于对国家财政产生的压力比较低,不打仗的时候就自己回家该干嘛干嘛去了,种种地做做生意,还能给国家多创造一些价值 。 而且非常备兵制,不会出现将领拥兵自重的现象 。但缺点在于,非常备兵因为不是专业打仗的,战斗力往往值得商榷 。而且从募集到投入作战, 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极易错失战斗的良机 。

        这两种制度,谈不上哪种更好,只能说哪种更合适 。

        比如说三国时期,曹操就选择了非常备兵制,也就是所谓的屯田制。不打仗的时候, 士兵们去种地,保证粮食需求 。打仗的时候,这些农民直接摇身一变,变成士兵,马上就能开始打仗了 。

        正是这种制度, 曹操麾下地盘的恢复力, 变得越来越强 。这就使得曹操哪怕失败了,也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终成一代霸主 。

      image.png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一代枭雄宇文泰,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了一部,提出了所谓的府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兵农合一,军队打仗的时候去打仗,不打仗的时候种地 。除此之外,连马匹和武器,都是由士兵自备的 。 在这种军制下,军队对于国家财政的压力极低,而且能够保证粮食安全 。

        正是靠着这种制度,宇文泰主导的西魏,才能雄踞关中,称霸一方 。

        后来,宇文泰死后, 他的后人通过篡位的方式,将西魏变成了北周。北周一共延续了24年,期间灭掉了北齐,平定了北方 。然后外戚杨坚又通过篡位的方式,将北周改为隋,并在数年之后, 南下灭掉了南陈, 终于结束了南北朝数百年以来的南北对峙 。

        在这个过程中,府兵制可以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正是因为府兵制的推广,导致地方将领没有造反的能力,国家可以用极低的财政开销,来养活一支庞大的军队,实在是好处多多 。

        后来, 隋朝灭亡以后,李渊父子建立了唐朝,也基本沿袭了这套军制 。正是凭着这套军制, 李渊雄踞关中以后,可以轻易在关中地区,募集到充足的兵员,最终得以横扫天下 。

        但是 。 

        随着唐朝统一天下,府兵制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了出来 。

      image.png

        唐朝初年的时候,唐朝的主要敌人,是中原各大割据势力,比如王世充、窦建德、 萧铣等政权 。但是, 到了贞观年间以后, 当国家中原已经被彻底统一,国家内部就基本没有战事了 。到了这个阶段以后,唐朝的主要敌人,就变成了周围的外族政权 。 比如高句丽、突厥、吐蕃等等 。

        到了这个阶段,府兵制的弊端,就开始凸显出来了 。

        比如说,李世民要去征讨高句丽 。 在府兵制的制度下, 李世民首先需要从各地征召府兵,然后组成军队, 然后再千里迢迢从关中地区,赶到朝鲜半岛 。光是这个过程,估计就得好几个月 。 

        如果再加上和高句丽战斗的时间,以及战争结束后大家回家的时间 。这一来一回,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早就错过了种地的时间了 。等到士兵刚刚回到家,还没休息多久,长安那边就又发来召集令了,要去西域那边打仗 。那么没法子,这些人就得重新集结,再往西域那边赶 。

        大唐子民,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啊?

        再说, 边疆打下来的那些地盘, 也需要军队去驻守,不可能一直依靠这些府兵去守 。

        所以,渐渐地,唐朝的常备军队,开始越来越多 。原本最初的府兵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走样了 。

        李世民去世后,其三子李治登基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进一步扩张,版图之大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唐朝,北到贝加尔湖,南到越南河静,东到朝鲜半岛,西到里海 。到了这个时候,府兵制基本上已经不管用了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西域那边出现战事, 唐朝从关中或者华中地区募兵,然后大老远地跑到里海那边去打仗,这现实吗?到了这个时候,常备军队在唐朝, 就已经相当普及了 。

      image.png

        但这样一来,其他问题就又出现了 。

        首先是军费问题 。以前实行府兵制的时候,国家的军费开支极低 。但是到了这会儿,因为常备军队越来越多, 国家的军费开支也就越来越大 。过大的军费开支, 会彻底拖垮国家财政,这怎么办?

        那就只能减少常备军数量呗 。

        于是,唐朝开始逐渐减少内部的常备军,将常备军都放到边疆去 。 反正唐朝内部也没什么战事,维持那么多的常备军也没意义 。

        这些边疆的常备军,就成了后来唐玄宗时期军镇的前身 。

        其次,是募兵问题 。 当时的唐朝, 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唐朝人也是最幸福的人民 。 但这样一来的话,唐朝人就不爱参军打仗了 。与其大老远跑去西域那边当兵, 为啥不花点钱了事?反正留在中原的话,赚得更多,肯定能把这笔钱赚回来 。

        于是, 唐朝人越来越不爱当兵了 。

        唐朝人不爱当兵,但是仗总还是要有人打啊?所以没办法,唐朝就只能开始在边疆募集那些其他民族来参军 。对于这些边疆民族来说, 当兵是个很好的工作 。 赚得不少,而且还很有面子 。最重要的是,他们原本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无需离开自己的家乡就能直接参军工作 。

        所以, 从李治时代开始,唐朝军队中的边疆民族,占比越来越大,并且逐渐过半 。

      image.png

        李治死后,唐朝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权力倾轧,先后经历了李显李旦武则天—李显—李重茂—李旦—李隆基这一系列的变化 。所以,在这几十年当中, 唐朝的高层也没时间去管军制的问题 。直到李隆基掌权之后,这个问题才开始被重视起来 。

        沿着之前解决问题的思路, 李隆基设置了十大军镇 。这十大军镇,分别部署在唐朝边疆几个最关键的地区,分别为平卢军镇、范阳军镇、河东军镇、 岭南军镇、 朔方军镇、河西军镇、陇右军镇、剑南军镇,再加上北庭、 安西两大都护府 。

        这十大军镇, 几乎集中了当时唐朝全部的常备军,亦是当时唐朝最为精锐的边军力量 。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应对外敌,  有的军镇是合并指挥的 。比如河西、 陇右两大军镇,往往就是由一人指挥,用以防范吐蕃;而平卢、  范阳两大军镇,则同样掌握在一人之手,为了防范朝鲜半岛 。

        因为当时大量少数民族参军入伍,导致唐朝的很多将军, 也都是少数民族 。比如安禄山、 哥舒翰、高仙芝等等,就都不是汉族。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当时唐朝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边军将领如果表现出色的话,可以入朝为相 。

        如此一来,汉人将领如果特别优秀的话,就可以直接入朝为相 。但少数民族的将领,往往不具备为相的才能,所以对中枢的文官们没有威胁 。为了杜绝这些边疆将领的威胁,中枢的重臣们,自然更愿意任用少数民族的将领 。

      image.png

        军镇手握重兵,边疆军队从将军到士兵,都非汉族, 军镇既有军权,又有财权……这些条件加到一起,要是还不出谋反的情况,那才是怪事呢!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闽ICP备2021012398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