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职业传奇私服

          邵氏

          分布地区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 公元146年)置县, 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 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印 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 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 “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南阳郡: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阳郡: 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

          历史来源

          邵姓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

          邵(shào)姓源出有:

          1.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封邑, 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 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于召(今陕西扶风),后又封于燕,建有燕国,直至太子丹时为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罄矗燕国被秦国所灭亡,召公奭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 。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至于召氏改邵氏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 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 。据有关学者考证, 改邵氏的时间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后,直至汉朝时期乃有称召氏者,此后,召氏因多改为邵氏,故而召氏在汉族中也就不多见了 。2.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晚期云南彝族道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姬姓, 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 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 。

          迁徙分布

          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 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 。据有关史籍记载, 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

          当代邵姓人口293万,排在全国八十三位,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 。 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 。明至今,  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 。 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型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 。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安徽、辽宁、浙江, 这三个省又占了23% 。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 为邵姓第一大 。占江苏总人口的0.6% 。 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 。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 。 

          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 。35人以上, 中心地区达到2 。1人以上 。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 。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 。 9%,邵姓人口大约227 。4万;不足0 。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 。1%,邵姓人口大约65 。6万 。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 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西走廊、 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 内蒙古东北角、 黑龙江西北角地区, 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 。 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 。 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 。 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 豫东南、鲁东南、桂南、 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 青海东部、东北大部、 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 。 2%-0 。 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 。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 。2%,其覆盖面积点了全国总面积的70 。9%,其中分布频率在0 。 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

          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 。

          汝南堂:以望立堂 。

          洛阳堂:以望立堂 。

          南阳堂: 以望立堂 。

          安阳堂:以望立堂 。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字辈排行

          山东烟台、高青、 河北范阳、河南洛阳邵氏字辈: “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

          山东济宁、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 

          山东枣庄、聊城邵氏字辈:“宗德纯厚成明训” 。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 “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 “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

          家族名人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后裔 。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 。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 。 他劝曰:“防民之口, 甚于防水 。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 。笥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 。 旁弧肮埠汀(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 。 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 是为宣王 。蟆岸相辅之,修政, 法文、武、成、 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

          召平:(生卒年待考), 秦朝人,封东陵侯 。

          召欧: 汉初名将, 封广县严侯 。史载“广严侯召欧, 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 二千二百户 。

          邵信臣:(生卒年待考),字翁卿,九江寿春人 。 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 。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 。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 。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 。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 

          邵大震:字令远,唐代安阳人 。与王勃同时 。存诗一首 。

          邵焕: 宋代淳安(今属浙江 。┤耍 少年神童 。宋真宗命赋《春雨》诗, 立就,时年十岁 。  笥置作《睡宫娥》诗,为时 人所传诵 。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 北宋著名哲学家 。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 。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 。著有《皇极经世》、《 伊川击壤集》等 。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

          邵兴: 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 后被秦桧毒死 。 

          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 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 明代大臣 。 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 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 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 。

          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 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 。 江苏苏州人, 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 。

          邵坚:明代人,字不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善山水 。《 画史会要》、《明画录》、 《 无声诗史》

          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 。 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 。有文名,与翟景淳、 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 。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 。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 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 。   笞溆谌 。 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 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 《四库总目》行于世 。

          邵元节: (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 。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 。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 。 著有《太和文集》,已佚 。其弟子有陈善道,掌道录司事,徒孙彭云翼为右至灵 。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 。 ”

          邵捷春:(?—1641年)字肇复, 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明将领 。万历进士,历稽勋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贬官 。崇祯间摆四川副使,功升巡抚,进右金都御使 。以围剿张献忠、 罗汝才失败,逮狱论罪,自毒死 。 《明史》言其“为人清谨, 治蜀有惠政” 。离蜀时, “士民哭送者载道,” 。有《剑津集》、《入蜀吟》等 。 

          邵晋涵:(1743——1796年)字与桐,今浙江省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 。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 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 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 。 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 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  多出自他手 。

          邵长蘅: (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学者,江苏省武进人 。别号青门山人,曾编辑《二家诗钞》 。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学家 。乾隆进士,官编修 。能骈文,有《玉芝堂文集》、  《玉芝堂诗集》 。

          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 。清代诗书画家,安徽省芜湖人 。 善隶篆刻,尤嗜画 。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