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奇私服

            孙氏

            分布地区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 。陈留郡:秦置,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 。历代均置 。1957年并入开封县 。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 。 北魏时治浚仪, 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  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汲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隋唐汲郡即卫州 。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东莞郡: 汉有东莞县, 治今山东沂水 。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 。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 。今广东省莞县置于唐代。吴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 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富春郡:今浙江省富阳 。秦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 。五代吴越为富舂 。宋复为富阳 。

            历史来源

            「孙」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 。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 。2.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春秋初期, 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 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3.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景公赐将军田书姓孙,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 公元前1046年周国商朝,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 。史籍《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氏源于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 。4.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纣王叔父比干,属于以避乱改姓为氏 。 5.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孙氏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孙氏行列之中 。6.源于变姓,出自春秋战国荀子后裔在西汉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 。 7.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 据《 汉书》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8.源于各民族变姓,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得姓始祖

            孙书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  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 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 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子田书,字子占, 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

            堂号

            平治堂: 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

            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 

            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 。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 。

            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 “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致远堂”、等 。 

            迁徙分布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 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 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 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 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 南达浙江南部, 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 五湖四海。宋朝形成的“百家姓”的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 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I.4%,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 。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II.8%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 。全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1.3%强,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 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 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00多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44%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 。 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 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 吉林、安徽六 。  又集中了4l% 。 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 。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 。  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 孙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在山东、 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4.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6%,居住了大约56%的孙姓人群 。在陕西、山西、 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河南大部、 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北部,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24%的孙姓人群 。 

            家族名人

            孙书:字子占,齐国大夫(率兵打仗即为将军), 伐莒名将。因他在公元前523年率师伐莒立有大功,  名显齐邦,被齐景公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即今广饶县草桥村),成为乐安孙氏的始祖 。

            孙阳:  即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善相马 。骸韩婴《 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唐· 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等等 。

            孙叔敖: 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 功绩显著 。主持修建了中国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广饶人, 是孙书的嫡孙 。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孙子兵法》, 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山东广饶人,孙武的后裔 。著有《孙膑兵法》 。

            孙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

            孙炎:乐安(今山东省广饶)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

            孙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 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 陕西耀县人 。著有《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 。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 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 。著有《镜史》,另外, 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 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 。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 。著有《理学宗传》、 《 夏峰先生集》等 。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 著有《 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 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  永和孙氏宗祠才” 。

            孙中山: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 。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 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 实行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1925年在北京病逝,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