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轻变传奇私服

      古氏

      分布地区

      新安郡:秦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 汉代因之.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 。隋开皇改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 大业初省垣入新安, 唐贞观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新平郡:隋末以北地郡之新平县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为豳州,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为邠州,后曾一度改为新平郡 。治新平(今陕西省彬县) 。下辖新平、三水、  永寿、 宜禄4县 。辖区约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 。河内郡:楚汉置郡 。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 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一带) 。

      历史来源

      「古」源出

      古(Gǔ)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 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 。 据《 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 。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 。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 。”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 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 。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 。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 。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 。《扬州府志》有载 。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 。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 。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 。回族姓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 (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 。古姓源出于姬姓, 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 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 。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 。 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 。周武王建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 。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

      迁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 。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陕西省武功县),后来经常受到周围的游牧民族的侵袭,居无宁日 。 箴⒌牡谑二代子孙古公亶父, 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众人另辟家园 。结果在歧山(今陕西省歧山县)定居,古公亶父致力农业, 政治各方面的改革 。终于建立了强大的周族 。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了古氏 。北魏时吐奚氏的后代也有改姓为古的 。古氏在台湾的居住地区,以新竹、苗栗等地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数古户而居的形式 。这类村庄在苗栗西湖、台中东势、屏东潮州、竹东、杨梅等地几乎随处可见 。 古氏迁台,发生于清康熙年间 。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时,就有古氏从广东五华来台开基,其中义民古兰伯、古芬兴等就居住下淡水港东西二里处 。 至乾隆年间,又有一支古氏从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园县龙潭坡, 后迁住台北、台东、 新竹等地 。据清举人丘荷公主编《上杭县志·氏族志》载:“古氏,新安郡, 周太王古公之后,因以为氏 。”新安为古姓远祖居地,这个远祖就是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 。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魏书·地形志》载: “代州有新安郡”, 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上杭古姓,人口不多 。民国《上杭县志·氏族志》云:“县东安乡有古姓十数户” 。这些“安乡”古氏住的村子——马祖滩,现已改属临城黄竹行政村所辖 。20来户村民,务农为业 。他们由于历史变迁,只知道远祖源于新安郡, 其他无谱可依 。

      堂号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书、宰相古弼 。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县)《 魏书· 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国宝堂”等 。

      【古姓宗祠通用对联】

      〖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源自亶父;望出新安 。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古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

      乡贤世泽;国宝家声 。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君称国宝;人举笔公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

      南岭首第;北魏元勋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新安堂”堂联(广东地区用) 。

      名扬东汉;勇冠鲁齐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古初,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捍火, 火为灭 。下联典指春秋古冶子,从齐景公渡河 。有鼋衔左骖没于水,古冶子右手持鼋头,左手持左骖而出, 水为之倒流三百步,人视之为河伯 。

      〖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亶父家声远;笔公世胄长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古氏宗祠“国宝堂”堂联 。

      〖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押衙真侠义士;笔公为社稷臣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富平人古押衙, 建中年间的侠客 。 尚书郑震有个女儿叫无双,才高貌美,许配给了郑震的外甥王仙客 。 罄粗U鹨蜃锉淮λ溃无双被收入宫中为奴,打扫园林 。一天,王仙客在褥子下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富平县的古甲衙是人间的有心人,你是否去求他帮忙?”王仙客便去拜访了他,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救出了无双 。 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代郡人古弼,善于骑射,官至吏部尚书,因功封灵寿侯,虽事务繁杂,而读书不辍 。他的头尖,太武帝便叫他“笔头”, 人们则称他“笔公” 。他多次进言直谏,太武帝说:“笔公可以称为社稷之臣 。”

      〖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学富精撰长生诀;志坚拒交禅受图 。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学者古铣,著有《长生保要》 。下联典指明代永王时郎中古其品的事典 。孙可望谋禅代,遣人求其品画“尧舜禅受图” 。拒不从,受害 。

      新发于硎千年利;安然无恙万家兴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古姓望族居新安“新安”二字的嵌字联 。

      座绕慈云叨佛力;家留旧泽念宗功 。——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1)据村史考证,那洲村古姓始祖古瑜保,是明朝景泰年间, 从新会县古劳乡迁入这里开村定居的 。

      〖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片言可用,毫末将拱;小 裎尬,涓流成池 。——唐·古之奇撰古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名宦古之奇《县令箴》辞句联 。 古之奇,以作《县令箴》出名 。箴云:“政不欲猛, 刑不欲宽,宽则人慢, 猛则人残 。 小裎尬,涓流成池 。片言可用, 毫末将拱 。勿轻小道,大车可覆 。不恕明, 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 。”

      古道照人,世传孝德;新安发迹,代孕忠诚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名人古初,临湘人 。光武时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 初匍匐柩上, 以身捍火,火为灭 。 太守郅郓甄异之,荐于朝 。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古翊,新安人 。

      和气致祥,百忍成金, 处世端资退让;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 。 ——佚名撰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古氏祖厝联(2)

      洪洞溯渊源,俎豆千秋,祖功宗德清芬播;新安征谱牒,本枝百世,子孝孙贤福荫长 。 ——佚名撰河南省濮阳市杜母寺村古氏宗祠联前火焰、后金瓶,仰见祖德宗功与灵山而并峙;左珠江、右锡巩,惟顾文经武纬合秀水似长流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黄姚镇古氏宗祠联

      附录:【古氏典故、趣事】

      〖冶子持鼋〗春秋时期,齐国(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有位叫古冶子的勇士,幼多膂力,精于水战, 仕齐景公, 官戍右 。有次齐景公要去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内), 叫古冶子随侍左右 。在渡黄河时,下起滂沱大雨,水面波涛汹涌。此时,有巨鼋(Yuán音元)舒头,正好与船舷相撞,使船摇来晃去 。 鋈唬巨鼋张开血盆大口,衔左骖(驾车时的马)没人河中,众人惊恐万分,束手无策 。 惟古冶子见状,即拔剑跳入水中,斜行五里, 逆行五里,与巨鼋周旋搏击 。已避退至岸边的齐景公望着黄河水面, 不见古冶子的踪影,惋惜地说: “冶子死了 。”稍顷,只见水面流红,古冶子左手持鼋头,右手挟骖尾,燕跃鹄踊而出, 仰天大呼一声,河水倒流三百步 。 众人皆视其为河伯(河神) 。齐景公赞叹: “真是神勇无比 。以前先王设立勇爵,却从未有像冶子这么英勇 。  ”便解锦袍赐予古冶子,后又立五乘之宾以旌之 。

      〖古弼直谏〗有一次, 北魏皇帝在北山狩猎,捕获几千头麋鹿,因数量太多,运输成了问题,便下诏书给尚书令古弼, 要求古弼速派500辆车来接运麋鹿 。皇帝深知古弼的脾气与为人,待信使拿着诏书走后,对左右将士说:“依我看,笔公不会发派这么多车过来,你们还是用马来运送吧 。”便回行营,安排马匹运输,行至百里处,收到古弼奏表说:“今年秋天谷穗下垂金黄,桑麻大豆遍布田野,野猪野鹿常去偷吃,飞鸟大雁亦来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这样的损耗,早上与晚上就相差三倍 。乞请皇上允许推迟延缓运送麋鹿,以便把谷子尽快收割,运入国库 。”皇帝看后,说道:“果然与我所说一般,笔公可谓社稷之臣、 国家栋梁 。 

      家族名人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