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奇发布网

            利氏

            分布地区

            据《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 因以为氏” 。望出河南 。幽峡ぃ汉高帝置郡 。 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 

            历史来源

            「利」源出

            利(Lì)姓源出有四:1、 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 后来就改姓为李利贞 。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后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 。老子后代中,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 。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 。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后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 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利。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单姓利氏。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后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利氏 。 

            得姓始祖

            利贞 。利氏的出处,跟人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 。原来李氏的出处, 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证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命, 因变李氏 。”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 则是“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老子,姓李名耳, 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 他的祖先叫利贞, 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后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 。如此看来, 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 。 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的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 。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 。 故利氏后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利氏有三个来源 。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 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 。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 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 。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 。北魏时, 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 。据《  路史》载: 老子之后有利氏 。 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 。 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 。 望出河南 。

            【利姓宗祠通用对联】

            〖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利邑;望出河南 。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 四、 郡望堂号》介绍) 。

            中山贤相;东海真人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人利乾,任中山国相,有贤名 。 下联典指汉代人利真源,隐居于东海,后得道为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

            〖利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明译几何原本;宋有九渊高徒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寓居中国三十年,卒于北京 。他通华字毕语,译著颇多,其中有《几何原本》,由他传授,再由徐光折受 。泰西科学输入中国,殆始于此 。下联典指宋代绍熙进士利元吉,字文伯,盱江人 。为金溪县丞 。他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高足弟子 。陆九渊之子行之,尝欲师事之,他谦谢不肯 。

            〖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秀毓河南发达远;宗开利贞源脉长 。——佚名撰利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利姓的郡望和得姓始祖利贞(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和《 一、 姓氏源流》介绍) 。

            〖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武冠三军,韬钤素裕;文齐众士, 科甲高登 。上联典指汉代项羽部将利几事典 。下联典指指宋代进士利溉事典 。    

            家族名人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