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传奇私服

    辛氏

    分布地区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辛氏望出陇西、雁门 。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置郡 。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三国移治襄武(相当于今甘肃省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 治所在善元(今山西省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 。

    历史来源

    「辛」源出

    辛(Xīn)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 由莘(Shēn音伸)氏所改 。 据《元和姓纂》、 《广韵》等所载,夏王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笥捎谳酚胄烈艚,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 。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 4、出自赐姓而来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 。”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 此支为天水辛姓 。5、 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①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清高丽有辛姓 。③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 ④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

    得姓始祖

    启 。父大禹,母涂山氏。 夏朝开国君主 。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 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 。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 兴兵夺权, 一举攻杀伯益 。不久, 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 。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  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 称辛姓, 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时灭亡 。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 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 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 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 。 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 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 。

    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 。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 。并且颇为辉煌 。另外, 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 辛茂将 。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 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 。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 。 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 。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 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 。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 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 。

    清康乾年间以后, 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 。如今, 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  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 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

    堂号

    双贞堂:晋朝辛勉,博学,有贞国之操(为国家保持节操) 。官侍中,跟着皇帝到了平阳 。刘聪要拜辛勉为光禄大夫,叫他叛晋归刘 。 辛勉坚决拒绝 。 刘聪用毒酒逼他说: “你不答应,就要你自杀 。”辛勉端起酒来要喝,被刘聪一把拉住说: “算了,我特意试你的 。 ”从此,刘聪佩服他的贞节,给他筑了房子,按月给他送米送酒 。还有晋人辛恭靖, 从小有肚量,有才干, 后为河南太守 。羌姚兴攻陷河南,俘虏了辛恭靖,羌姚兴想请他做官 。辛恭靖厉色说: “我宁愿做国家的鬼,不做羌贼的臣!”羌姚兴把他关到监狱里三年,结果辛恭靖越狱到晋国 。晋帝表彰了他的节操,拜他为咨议参军 。

    此外,  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五龙堂”、 “陇西堂”、“雁门堂”、“永思堂”等 。

    【辛姓宗祠通用对联】

    〖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莘国;秀毓陇西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辛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 一、姓氏源流》和《 四、郡望堂号》介绍) 。 

    诗名东汉;词冠宋朝。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诗人辛延年,生平无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 。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 。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使,治军有声,仕至龙图阁待制 。 性豪爽, 尚气节 。雅善长短句, 纵横慷慨, 与苏轼并称 。

    免冠悟主;息讼安民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庆忌,字子真,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时,历官金城长史,张掖、酒泉太守;成帝时,历官光禄勋、执金吾、左将军 。当时,成帝的舅父王风专权,后因罪降职,槐里令朱云上书,要借上方剑斩依附王风的佞臣张禹。成帝要杀张禹时,辛庆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绶叩头求情,张禹得以免死 。下联典指隋代狄道人辛公义,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 。开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称他为慈母 。 罄官牟州刺史、司隶大夫 。此联另有一版本下联第三言的“安”字为“宁”字 。 

    五龙美誉;二虎扬名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五人并有才识,时人谓“一门五龙” 。 下联典指汉·辛武贤为酒泉太守,其子辛庆忌拜左将军,父子皆以勇武闻,时人谓其父子俱为虎臣 。

    文成八字;才号五龙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辛弃疾 。下联典指隋辛公义 。

    〖辛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共仰稼轩道学;咸称起季直言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招集流亡,训练军队, 奖励耕战, 打击豪强,安定民生 。一生主张抗金,有《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提出抗金建议,但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其词多写力图恢复国家统千的爱国热情,风格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 笔力雄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下联典指南宋莱州人辛次膺,字起季,政和年间进士, 绍兴年间官至右正言,极力谏阻议和, 忤怒了秦桧,被闲置二十年 。孝宗时,被召入朝中任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了贪婪的成闵、结党营私的汤思退、奸佞的叶义问等大臣, 直至罢他们的官 。 他每写章奏,天下人都叫好 。官至参知政事(宰相)、同知枢密院事 。兄弟得五龙誉;父子有二虎名 。上联典指前凉·辛攀兄弟 。 下联典指西汉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

    〖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兄弟得五龙之誉;父子有二虎之名 。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十六国时前凉狄道人辛鉴、辛旷、 辛攀、辛宝、辛迅兄弟五人,并有才学,当时人说:“五龙一门,金枝玉昆 。”辛攀曾在东晋任大鸿胪 。 下联典指西汉狄道人辛武贤、辛庆忌父子 。辛武贤在宣帝时官酒泉太守,以勇敢闻名,后两任破羌将军,征讨乌孙 。父子都被称为“虎臣” 。

    红连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 ——宋·辛弃疾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南宋词人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句联 。

    〖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美备钱田,稼轩列宠;义全子弟,晋史流芳 。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宋· 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有二美妾,  一曰“钱钱”,一曰“田田” 。下联典指三国魏·羊耽妻辛宪英有才智, 其弟敞与子琇能保身全义,皆出宪英之谋, 其事迹载入《晋书》 。

    功战奇方,不让关张独步;慷慨大节,宁输武穆居先 。——佚名撰辛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唐代大将军辛京果,由于辛京杲英勇善战, 肃宗召问他是: “黥彭关张之流乎?”下联典指南宋词人辛弃疾事典 。

    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撰辛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郭沫若撰题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公园内辛弃疾祠联,祠祀南宋词人辛弃疾 。下联“美芹”,指辛弃疾有《美芹十论》;“悲黍”,化用辛弃疾词有“莫望中叹黍离”句 。

    家族名人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