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奇sf

            鲍氏

            分布地区

            山西上党郡,山东东海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

            历史来源

            「鲍」源出

            一﹕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夏禹后人, 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任, 食邑于鲍邑 。因以鲍为氏 。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世代为上卿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 北魏有代北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 代为汉姓「鲍」氏 。又代北复姓有「鲍俎」氏 。

            得姓始祖

            鲍叔牙· 夏禹裔孙敬叔之子,春秋时齐国大夫 。其父敬叔被封于鲍,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 称鲍叔牙 。叔牙少时与管仲友善,管仲家贫母老,他常给以资助, 遂成莫逆之交 。襄公乱政时, 管仲随公子纠奔鲁,他随公子小白出奔莒 。 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拟任他为上卿 。他力劝桓公将囚拘的管仲开释, 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 。管鲍之交,世传美谈 。鲍姓子孙也就尊这位德行高尚的鲍姓先人为其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鲍姓很少为人所知,其主要活动在山东地区 。宋朝时期,鲍姓大约有8万1千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三十二位 。当时鲍姓第一大省是安徽 。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30% 。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 浙江、江西、山东、江苏等 。明朝时期, 鲍姓大约有8万4干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66% 。明时浙江为鲍姓第一大 。占鲍姓总人口的43% 。 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苏、山东、江西等 。全国形成以浙皖苏、陕西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

            当代鲍姓的人口大约有67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54%,为全国第一百七十九位姓氏 。自宋朝至今l000年中, 鲍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 。鲍姓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 山东、青海、江苏,这四省大约占全国鲍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湖北、 安徽、河北、河南,这四省的鲍姓又集中了23% 。浙江为鲍姓第一大 。  占鲍姓总人口的15% 。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浙苏、西部青海为中心的两块鲍姓分布区 。鲍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179)表明:  在青海东部、 甘肃西部、 内蒙古西部和东北部、黑龙江西北和东部,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鲍4.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在浙沪苏、 山东南端、安徽大部、赣闽北部、吉林中部和东段、黑龙江中部、南、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鲍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3%一o.26%之间全国总面积的12.6%, 居住了大约30%的鲍姓人群 。

            家族名人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 。 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 。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 。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 。 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 。有《鲍参军集》 。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  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 。襄公被杀, 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 。罄雌牍经管改革, 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 。┤耍北宋学者 。哲宗时进士, 累官工部员外郎 。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 。 有《  夷白堂小集》 。

            鲍廷博:字以文 。清朝安徽歙县人 。家中藏书极富 。乾隆时茧访遗书,  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 。 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 。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 。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