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开一秒传奇

        殷氏

        分布地区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 。治所在平舆(今属河南 。,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 。 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

        历史来源

        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 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啻诵眨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

        「殷」源出

        殷姓来源有三:1、 出自子姓,为契之后 。据《风俗通》、《 元和姓纂》及《 通志· 氏族略》等所载, 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 。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 。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 。据《通志· 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 居者以水为氏 。 3、出自他族改姓 。

        得姓始祖

        殷契 。 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 。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 故被赐为子姓 。 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 。其间曾五次迁都, 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 。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 。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 。  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 殷姓活动比较广泛, 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 。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 。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 。西汉初期, 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 。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 。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 。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 。明朝时期, 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 。江苏为殷姓第一大 。 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 。 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 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 。宋、 元、明600余年, 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 。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 这四省又集中了20% 。 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 。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 。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 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 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 苏皖大部、上海、 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 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 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 。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  鄂赣浙中部、 湘黔北部、河南东南、 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 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 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

        堂号

        殷姓的主要堂号有:“卧治堂”、“勤俭堂”、“畜艾堂”、“栖老堂”等 。

        家族名人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 。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 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 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 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 。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

        殷夫:烈士(1910-193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革命英烈之一. 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 。写出了《血字》、《 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前进吧,中国!》等红色鼓动诗,翻译了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的传略及诗集 。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