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变传奇私服

        康氏

        分布地区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 。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 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 。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 平东) 。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 。 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 。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 。 

        历史来源

        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

        「康」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姓苑》所载,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康叔,受封于卫国,其后以祖之谥(生谥,即生前就有的谥号)「康」为氏 。二﹕以国为氏.出自西域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的使者,以及从康居来中国者,有的就以「康」为氏.如汉代的康孟详 。 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代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人来中国者,  有的以“康”为氏,如唐代有康谦 。四﹕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 匡氏改为慷氏 。

        得姓始祖:康叔

        据《 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 。 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 。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 霍叔的不服, 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 。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 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  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 。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 。 康叔后人以其功绩、  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

        历史变迁

        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康叔逝世后谥号“康”,其后裔有以谥号为姓 。 卫国所辖范围: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 。 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 范围止于河南北部 。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 山东二地, 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 东平两大郡望 。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 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 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 。 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  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 。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 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 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 。其中山东、福建、广东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后裔!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 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 

        家族名人

        康海:明代文学家 。 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 沜东渔夫 。 陕西省武功人 。胫问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 。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 。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

        康大和: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崇福里砺山村(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 。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1561),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 。 他是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 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 。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 。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 。逃亡日本 。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 。 著作有《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 《 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 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 

        康广仁: 号右博, 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 。清末维新变法人士 。 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 。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 。戊戌政变时遇难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