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新开网站

          "

          进士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此称始见于《 礼记· 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

          进士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进士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是多少?到底有多难考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 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 。

            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 。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 。“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 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 。 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 现代很多人经常会提起来明进士太祖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 。清朝大概是历史上进士生活最困难的时期 。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 但事实上做了相当大的改变,尤其是大量的满洲贵族是世袭的,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系, 这不管是在宋朝还是明朝, 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说从科举制度上是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腐朽落后和不合理的时代 。

            宋制进士分五甲,  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 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 。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 。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 

          image.png

            进士录取

            进士人数及录取比例

            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 。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便承袭下来, 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

            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 。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 。乡试在秋天举行, 故又称秋试或秋闱 。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 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 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合格者, 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 。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由政府特派 。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 。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

            考试分三场举行, 三日一场 。八月初九为第一 。 试以《论语》文一、《 大学》或《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以及五言八韵诗一;十二日为第二 。 试以《 易》、《书》、 《 诗》、《礼记》、《 春秋》五经文各一;十五日为第三 。试以策问五道 。三场际窍纫蝗杖氤 。应试者的试卷用墨笔书写,称“墨卷” 。 作成后,呈交受卷官,随即弥封编号,然后交给誊录所用朱笔抄录,称作“朱卷”, 校对无误后方送同考官阅看 。“朱卷”经各号房同考官阅后,选其佳卷,随时向正副主考官呈荐 。 主考官决定取中之卷, 再对号封, 各书姓名于朱、墨卷上,然后依照应录取名额及前后名次序,正式发榜,  取中者即为本科中式举人 。

            录取名额,因省因年而异,顺天的乡试取中者往往有一二百名 。凡考中的举人,均应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自称门生,拜主考为座主,得领水陆牌坊银二十两 。

            考试之尾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 。是年正逢慈禧七旬万寿,本是正科为庆贺太后寿诞改为恩科 。此科也是自隋大业年间开科举试以来的最后一科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 光绪帝颁诏"废科举兴学校"从而结束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 。

            原来立碑均由国家拨银,而此时清王朝已近衰亡,无钱支付, 中第进士只好自筹银两建碑 。这科进士有著名学者商衍鎏(1甲3名),著有《 清代科举考试叙录》,解放后曾在南京博物馆任职 。还有王庚(王揖唐,2甲5名),民国时任参、众院议议长 。谭延闿(2甲34名)国民政府主席 。 汤化龙(2甲106名)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众议院议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也是本科进士(2甲75名) 。

          image.png

            孔庙进士碑

            孔庙内先师门两侧,是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 共198块,刻有51624名进士姓名、籍贯和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 。

            历史上元碑共有9块, 现有3块,其余六块被明代磨去字迹刻上当朝进士姓名,明朝初年的进士题名碑在南京, 自永乐十四年(1416年)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止共77块在本庙内 。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三十(1904年)止,共存118块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查看更多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考上进士就是光宗耀祖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 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称为“状元” 。

          image.png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进士的录取率应该是几百分之一,能够成为进士,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光宗耀祖

            按照当时的文化水平, 进士的话估计相当于大致相当于享受正处级待遇的中央选调生(每年选择100人,绝大多数是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如果进军政界, 这个学历就是人家的名片,之后入阁拜相,成为省厅级 副国级也是有希望的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查看更多
          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 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 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 。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

            通过乡试后, 秀才就成了举人 。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 。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 。而且, 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 。这是一个很大不同 。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 。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 。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 。 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他们被称为一甲 。 除了清朝顺治年间,曾同时扩选两位状元的名额 。大部分情况下,科举一甲一般只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人数较多,但并不固定 。他们会被赐进士出身 。三甲数量也不固定,他们被赐同进士出身 。 

          image.png

            既然状元的含金量这么高,那它跟普通进士的差别, 自然也很大 。对于进士而言,他们通过殿试后,最理想的地方,就是翰林院。

            翰林院这个机构,其实属于清水衙门,油水不多,但是分量足够 。擦衷涸诿鳌清时期,主要工作是负责修书撰史, 起草诏书 。

            这些工作平时看着没什么,但是,长期而言, 翰林院可以发挥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那些掌握实权的部门 。擦衷旱墓僭苯咏中枢机构 。 他们不仅可以了解朝廷事务的具体运转方式 。

            更重要的是,翰林院官员更容易被皇帝认识 。在过去帝王时代,皇帝对官员的提拔与否,远远超过吏部尚书的说话分量 。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进士都能入翰林院 。在当时, 除非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位一甲进士,其余进士想要入翰林院,都要经过考核 。 只有考核通过,才可以入翰林院 。

            且,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进士无以入翰林,非翰林无以入内阁” 。也就是说,只有入过翰林院,将来才可以更好进入内阁 。内阁是当时朝廷机构中,地位最高的,隐然有过去宰相的地位 。

            所以,  明、清时,状元的成材率还是非常高的 。其中大多数人都可以升到四、五品官阶 。成为三品以上大员,入主中枢的状元,也不在少数 。

            以清朝史料统计,清朝状元中,担任内阁大学士的有14人, 担任军机大臣的有7人,担任总督、 巡抚的有9人 。跟清朝官员数量和状元数量相比, 这个比例并不算少了 。

            当然, 为了考取状元,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 。从目前可以考证的66位清朝状元的身份中,他们考中状元时,岁数最小的是24岁, 最大的59岁 。 

            也就是说,考中状元时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 。而这66岁状元中,岁数最小的只有39岁,最大的87岁 。也就说,这些状元的平均寿命在63岁左右 。

            他们人生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为考取功名做准备 。因为过去科举考核的范围非常广 。需要通晓文字、 训诂、音韵学 。

            到了清朝时,又有繁杂的八股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耗尽一辈子,也未必能走出这些文籍铸造的迷宫 。所谓穷经皓首,并非虚言 。

          image.png

            当然, 进士的待遇也不差 。虽然他们没有获得状元,但并不代表这些人的能力一定比状元差 。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还要再设一道考核,让其中的佼佼者可以有机会再入翰林院 。

            根据《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的统计,清朝744位尚书中,进士出身占339人;左都御史430人中,进士占221人;侍郎781人中,进士数量接近六成 。 

            在当时,大部分高级官员还是普通进士 。毕竟状元成材率实在太低 。这些人依然可以在朝廷占据重要位置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名臣 。 如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虽然都考中进士,却不是状元 。他们的成就,同样都不低 。

            所以,在过去科举制度中,考中状元,确实可以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 。 但是,在漫漫人生长路中, 状元带来的特殊待遇,总会消散,最终仍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 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查看更多
          结语

          元、明、清时, 进士经殿试后, 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