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sf

            "

            郑国

            "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 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国君为姬姓, 伯爵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故城遗址,直到灭亡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

            郑国

            郑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 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 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郑国是千乘之国,战国初年被韩国所灭 。
            在大国的夹缝中,韩国是怎么消灭郑国的?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可谓是最弱小的一个,尤其是战国中晚期,基本上只看到韩国被揍,然后割地求和,而且不是依附于楚国,就是依附于齐国、 秦国, 基本上是在大国夹缝中讨生活 。但是韩国也曾十分骁勇,尤其是吞灭当时的中等诸侯国郑国后, 更是被称为“劲韩”“小霸” 。那么,在当时情况下,在大国夹缝中的韩国到底是怎么灭掉这么大的郑国的?也成为一个谜 。

            image.png

              “迁都:就近集结军队”

              韩国在建立之初,在三晋里面实力算最弱的,而其北面是赵, 南边是楚国,西边是魏国、秦国 。因此也想对外扩张的韩国一早就把目光集中在东边相对好对付的郑国身上,因为这也是其唯一能够有把握的 。而当时的郑国虽说领土已经大为缩 。但是在当时仍算得上一个中等诸侯国家,兵力有十几万人,而且百分之70都集中在首都新郑,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 拿下了新郑,也就基本上灭掉了郑国 。 为了这个战略目的,在韩景侯时代就把都城从宜阳迁到了郑国和韩国的边境阳翟,这样做的目的是名正言顺的在边境集结重军,而不被防备, 以便随时发起突袭 。

            image.png

              “开会:就是个障眼法”

              接下来, 韩国又唱出了一出好戏,主要目的是为了麻痹郑国:一方面,在韩烈侯、韩文侯时代,时刻保持与郑国的友好睦邻关系,而且,当时三晋联合攻打齐国、 宋国等国家所得到的战利品,都会分给郑国一部分,以此麻痹郑国国君 。 而另一方面,在时机成熟后, 韩国为了加深三晋同盟,邀请赵烈侯魏武侯在其上党郡北部的屯留城举行会盟, 而最为关键的是,韩国也邀请了郑康公,没想到,郑康公觉得三晋会盟开会叫上自己,那是瞧得起自己,说明郑国实力雄厚,这个面子不得不给 。于是,郑康公欣然答应了 。而且,亲自率领2万精兵,花了半个月时间赶到屯留城聚会 。 

            image.png

              “突袭:里应外合灭郑”

              正在,会盟举行的过程中,集结在韩国首都阳翟的15万韩军,秘密开进郑国,偷袭郑国的首都新郑,而当时新郑军队尚有6、7万人,而且城高池深,守个几年也没问题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在开战前,韩国做了两个准备,一是,在之前给郑国送战利品时,每次都在新郑留下来部分军士,伪装成百姓,潜伏下来,以便接应;二是, 选取几百名敢死队成员(都是孤儿),化装成难民,分批次潜入新郑 。等15万大军围城, 里面的潜伏人员就开始纵火,全城纵火,这样郑国当时的御林军被迫从守城中抽调出来,挨家挨户抓捕韩国的奸细 。同时,敢死队, 趁夜袭击南门守卫,然后韩国大军猛攻南门,最后南门被攻破,15万韩军攻入新郑 。 

            image.png

              “囚禁: 迁都韩郑一体”

              此时,还在开会的魏国、赵国、郑国,还被蒙在鼓里, 等一切尘埃落定,这个消息就传到了这三位的耳朵里 。其实, 赵烈侯和魏武侯如果联合是可以让韩国吐出已经吞下去的郑国的,但是,魏武侯考虑到,当时的领土被韩国分成两半,  一旦翻脸,魏国霸业可能受到影响 。 而赵烈侯,从维系三晋同盟出发,也只能默认结果 。最为可悲的是郑康公, 自己还在开开心心的开会,才几天过去,自己的国家就没了,但是,三大国都没意见,自己又处在上党, 上天无门,入地无缝 。最后韩国国君,  将郑康公囚禁起来,此后郑康公就跟在人间蒸发了一样,谁也不知道被韩国囚禁在哪 。而且韩国为表韩郑一家,把都城直接迁移到新郑,并且对原来郑国的贵族大加安抚,很快郑国就被韩国完全消化,成为韩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image.png

              韩国灭郑,是韩国几代国君共同努力的结果,毕竟郑国不是小国,灭起来很费力 。而且韩国充分利用了魏国、 赵国,在其无暇顾及的情况下,闪电战,先下手占领郑国,造成既定事实,可谓是十分明智、 果决的,不失为一个经典灭国案例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 查看更多
            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为什么立即就衰落了呢?是怎么衰落的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 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对于春秋五霸来说,按照时间顺序是齐国齐桓公第一个称霸,也即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 。不过,实际上,在齐桓公之前, 郑国的郑庄公就已经称霸中原了 。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郑国,为何突然就衰落了?

              一

              首先,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对于郑国来说,和晋国、鲁国、卫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后代 。公元前806年,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 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 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故城遗址,直到灭亡 。在周朝这一历史阶段,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郑国迎来了自己的强盛阶段 。 

            image.png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郑国因为出力不少,所以获得了周王室的重用 。在此基础上,郑庄公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 。 比如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 干涉宋、卫、鲁等诸侯国 。并且,郑庄公在位时的郑国,还帮助齐国抵抗了入侵的北狄。除此之外, 郑庄公还和周王室的交战中赢得了胜利,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 。由此,郑庄公在位时的郑国,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郑庄公也因此获得了“春秋小霸”的称呼 。

            image.png

              三

              不过,在郑庄公之后,郑国迅速衰落 。在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争霸战争中,郑国只能选择依附于其中的大国 。及至战国初期,郑国被韩国消灭 。那么,问题来了, 郑国为什么会突然衰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 原因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根据史料记载,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 。由此,内乱问题是导致郑国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几乎没有什么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这和齐桓公之后的齐国比较类似 。 

            image.png

              四

              最后,郑国之所以能在郑庄公在位时称霸中原,是因为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彼时, 晋国分成了翼(晋)和曲沃两部分, 内战频繁;楚国还没有北进中原,齐国也不够强大 。在此基础上,郑国获得了称霸的短暂时机 。不过,在此之后, 晋国完成了内部的整合,并且兼并了众多诸侯国, 而楚国也开始北进中原 。对此,地处今河南省中部的郑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特别是加在晋国和楚国这两大强国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扩张的空间 。再加上齐国、秦国等大国的崛起,导致郑国的四面都存在较大的压力 。  如同战国七雄中的韩国,郑国的地理位置导致其难以扩张,并日渐衰落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的发展史

              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以经济发达、 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 。国君为姬姓,伯爵 。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故城遗址,直到灭亡 。  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 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

              郑国名君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 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名相子产治国有方,使得郑国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创造了《列子》这一恢宏的史诗 。

            image.png

              前806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说宣王子)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

              三十三年, 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为司徒,掌握教化国民 。 他努力使周朝姓和睦相处,黄河、 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 。次年, 因幽王宠幸褒拟, 朝政日益荒废,问题积重难返,有些诸侯背叛了幽王 。桓公见王室日非,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 。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 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 认为只有"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 。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 稍加武力或贿赂, 就可以对付 。

              郑愎听从了太史令的建议,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将他的族人迁移到洛水东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县东南)、郐(今河南荥阳北)献出的10座城邑,也成为了后来郑国的基础 。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 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

            image.png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 。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 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公 。庄公知道后, 责问平王, 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 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进行战争 。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

              郑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 。  ,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 干涉宋、卫、鲁等国, 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郑庄公之时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国 。

              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 。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 是为郑厉公 。 郑昭公逃到了卫国 。不久, 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 谋杀祭仲 。事泄,祭仲杀雍纠, 迎郑昭公复位 。但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 高渠弥射杀昭公 。然高渠弥与祭仲不敢迎郑厉公复位,于是立公子亹为君,是为郑子亹 。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 。结果齐襄公杀郑子亹,而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是为郑子婴 。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郑厉公由边邑入郑,复位 。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 。南方的楚国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 。而北方的晋国,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 。齐国则实行了改革,齐桓公开始称霸 。 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 。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 。 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 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

              郑国自郑襄公开始,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而郑国国君则势力大衰 。七穆执政时期, 只有子产当国时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郑国得以取得喘息之机,国力稍稍有所恢复 。但子产之后,郑国仍复如旧, 国家已势不可为 。

              前712年,郑、秦、晋三国伐许,许国战败,退居原许国东偏 。前697年, 东偏的许国趁郑国内乱, 夺回故地,之后郑国于前665年和627年两次伐许,再之后郑国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许, 许都以割地请和 。前576年,许国长期为郑国所逼,只好远离旧许,迁至楚方城外的叶,寻求楚的保护 。之后许虽然在其他各国帮助下复国,但是最终于前504年为郑国所灭 。

              进入战国,郑国仍然得以苟延残喘 。此时郑国最大之敌人已经是新兴的韩国。然郑国仍内乱内斗不止, 郑哀公为国人所杀;韩国攻郑,杀幽公 。于是国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骀为君,是为郑繻公 。非称郑国发生了太宰欣取郑事件,此事详情已难以考证 。 郑繻公在位时,与韩国的战争互有胜负,而且形势曾一度好转 。繻公十五年,韩伐郑,取郑之雍丘;繻公十六年,败韩于负黍;繻公二十三年,围韩阳翟 。前375年,郑国灭于韩国 。

              在韩即将灭郑之际,郑国再次内乱 。郑繻公杀其相子阳,而子阳之党又杀繻公 。郑国这时根本不需要外国来灭也会自己灭亡 。 子阳之时,郑国已经一分为三 。郑君乙二年,郑负黍反,归韩,十一年,取阳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韩灭郑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查看更多
            揭秘:历史上的郑国怎么老是挨打?

              网上曾经盛传过一个搞笑的段子,那就是朝鲜说: 谁打我我就打韩国。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确确实实的存在一个国家动不动就被胖揍一顿,那就是晋楚争霸时期的郑国。由于当时郑国被夹在两个大国中间,有事没事就被想要争霸的那一方揍一顿,于是“吃饭、睡觉、打郑国”的段子也因此应运而生,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其中缘由:

              晋楚争霸

              第一次挨打:

              当年晋文公重耳落难流亡到郑国的时候,郑文公不但没有以礼相待, 反而催促他们赶紧离开 。罄唇楚两国发生了著名的“城濮之战”,晋国最终获得了胜利,但在这次战役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这样正可谓是旧恨未消, 又添新仇!于是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决定率领秦晋联军一举攻灭郑国 。正在郑国即将抵挡不住之际,幸亏郑国人才烛之武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国军队, 看到秦国撤军以后,晋国也只得不了了之 。这一次晋国虽然没有灭亡郑国,但是从此郑国却是小心翼翼的附属于晋国 。

            image.png

              晋国军队

              第二次挨打:

              楚国的楚庄王继位以后,迅速解决了国内外存在的问题, 楚国又迅速强大了起来,见风使舵的郑国也慢慢的倒向了楚国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为北上争霸诸侯, 首先试探性的攻击晋国的盟国陈国和宋国,两国纷纷向晋国求救 。 这时候晋国人采取的办法是,攻击楚国的盟国郑国,以救陈、宋 。结果楚国果然放弃了陈国、宋国来救郑国,楚国和郑国合兵一处才抵御住了晋国的进攻 。

            image.png

              春秋形势图

              第三次挨打: 

              同年冬天, 晋国看到郑国附属于楚国,为阻止楚国向北发展,发兵攻打郑国,最终无功而返 。 

              第四次挨打:

              公元前607年, 郑国受楚国之命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 宋军大败 。 同年,晋国为了给宋国报仇,赵盾率领大军攻打郑国,同时楚庄王也派令尹斗越椒救郑,晋国看到楚国出兵后撤兵回国 。

              第五次挨打:

              公元前606年, 晋国又出兵攻打郑国,时值楚国内乱(斗越椒反叛)无暇来救,郑国抵挡不 。  被迫向晋国求和, 并从此和晋国结盟 。

              第六次挨打:

              公元前599年, 楚国又率军北上争霸,首先攻打的又是郑国,还好晋国及时出兵帮助郑国击败了楚国 。

              第七次挨打:

              公元前597年, 楚庄王亲率三军北伐郑国,围困郑国17天,两军激烈交战了整整三个月后,郑国被楚庄王完全占领 。郑襄公亲自袒胸露背,牵着羊向楚庄王请罪,只求不要灭亡郑国 。同年,晋国救郑大军抵达郑国附近,于是引发了著名的晋楚“邲之战”,楚国最终取得了胜利,楚庄王成为中原新的霸主!

              这次以后,郑穆公心理上承受不了郑国遭受的这么多次打击,一命呜呼!后面继位的郑襄公制定了“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的国策才使得郑国晋楚争霸之时勉强存活了下了来 。 

              综合起来, 在短短二三十年内,晋国一共打了郑国五次,而楚国一共打了二次,最终郑国基本上是被打残了, 所以后来很多人在谈到晋楚争霸时,都喜欢说上一句“吃饭、睡觉、打郑国”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 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查看更多
            结语

            相关新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