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变传奇私服

        一流的武器,末流的人军:看日军是怎样评价清军
        2015-04-01 13:48:49

          甲午战争战后,因为割地赔款深感愧疚的光绪皇帝,下了道罪己诏,说到军事上的失败,悲愤难以抑制:“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 。  兵非素练, 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

          光绪皇帝说的很中肯,纵观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只能用窝囊和无能来形容 。不仅仅是战争后期临时拉壮丁招募的新兵,连有着战胜太平天国和捻军历史的淮军,也在现代化军事素养和为天皇而死的日军面前,显得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淮军高级将领多是“老成宿将”,暮气沉沉,军事思想守旧、落后, 士兵们拿着一流的新式武器却还是沿用剿匪的老路数,当看到自己的一阵炮、一排枪并没有吓倒眼前的倭寇时, 阵型就开始混乱 。 一败再败之余, 不知道检讨自己,只会慨叹“倭人凶顽狡诈” 。

          1、淮军的枪炮远比日军先进

          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印象派”的传统误区 。前线的淮军将领吃了败仗后,无不在战后的报告上诉称“敌众我寡,枪炮不如,我军苦战”云云,而清军的总统帅李鸿章如法炮制,在对朝廷的奏折上也言必称“众寡之不敌,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 。”一说再说,给当世和后世之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清军都是扛着大刀片和弓箭出战的,枪炮数量既少,质量也差,吃败仗也在所难免 。

          其实,淮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日军来,不但丝毫不差, 甚至远占上风 。 1891年英国《武备报》的评估中: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八,  日本是第十六名, 而美国人更是认为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 。

          图:清军的武器装备与世界一流同步

          枪支方面 。淮军早在镇压捻军时,就基本完成了洋枪在军队中的普及,传统的冷兵器和抬枪、鸟枪都已经绝迹 。 实力最强的刘铭传部,因为清一色洋枪,还遭到僧格林沁手下大将陈国瑞的嫉妒,为抢夺洋枪, 打了一场内讧战 。

          甲午战争前期,赴朝的淮军,基本装备的是英国、 德国、美国的后膛单发枪,部分队伍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又称快枪) 。如大连湾守将赵怀业部即"皆系一色快枪"。另外,淮军当时还配备了世界上最精良的德国13响毛瑟枪,在平壤战役的船桥里守卫战里, 一度打得进攻的日军伏在地上抬不起头,日军记载道“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 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 。”

            反观日军,甲午战争时期的制式步枪是本国生产的村田18年式单发枪, 火力比之淮军大为不如,更先进的村田22年式连发枪,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才成为主力 。

          火炮方面 。除了江南制造局自己制造的大炮常年供应军队外,淮军还装备有最先进的美国加特林机关炮、英国阿姆斯特朗和德国克虏伯式后膛炮 。仅仅在1874年,李鸿章就曾购买了德国克虏伯后膛炮114门,成立了新式炮队十九个小营, 用以装备淮军 。

          1894年,李鸿章奏报朝廷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 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 。”

          日军在战争前期, 所使用的主要是本国生产的野炮和青铜山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比清军大为不如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日军的大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为提高,其中原因不言而喻:战利品 。仅仅在平壤之战和鸭绿江攻防战中,日方就缴获了大炮一百余门, 枪支数千,炮弹子弹无数 。

          日军每次战斗过后, 都对缴获的大炮倍加珍惜,该换油的换油, 能修复的修复,转而编进自己的炮营 。不少人知道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日军用清军弃守的炮台,转过来打北洋舰队,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清军炮台上那些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日军炮兵见都没见过,根本不会操作, 于是刺刀一架,威逼技术娴熟的清军俘虏放炮!

          我们的武器,反过来打我们自己,这是甲午战争中最最悲哀和讽刺的一幕 。

          2、日军眼中的清军

          日军对自己的对手,是什么评价?

          下文来自一封日本基层军官写给上级的书。信的作者是参加金州旅顺战役的骑兵副官稻垣三郎,后来书信发表在《东京日日新闻》上,成为难得的军事史料:

          步兵 。经常是200到500一群,大旗两面, 6厘米炮两门, 携带的兵器全是毛瑟枪、 格拉枪等优良步枪 。旗帜挂在长10米的大竿上,有10平米大,进退常用此旗指挥,所以向洼地行进时, 根据先出现的旗帜就可知道他们兵力的概要 。 战斗时一列横队,队中有喇叭长达两米,其声音类似我国卖粘糕吹的小号,进退时必吹 。他们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设计, 没有一齐射击, 他们的队形到处都有薄弱的一线,没有预备队 。

          

          只有指挥官的护卫在散兵线后方, 退却的时候,护卫队先退,散兵则无秩序的溃逃 。不善于射击,其子弹多从头上跳过 。他们不考虑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对乱用弹药并不介意,一看见敌人在2000米远的地方也开火,向斥候开12厘米的大炮也在所不惜 。从不主动出击,主要是防御战 。他们非常ε挛揖的大炮,俘虏也说最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 。

          骑兵 。携带的武器为单发枪,也有连发枪,同时身背大砍刀、佩刺刀,绝不携带一般战刀 。他们的马匹矮小不适合冲锋, 但长于山野行走,比我国要胜过好几倍 。战法为马上射击,不会袭击 。一旦接近则防御无术,因为他们的刺刀不利于近战,接战时,我骑兵可斩杀四倍敌人 。马蹄铁和日本的相似,很是坚固 。

          炮兵 。拥有极其锐利的兵器,克虏伯式山野炮为野战军的常用武器,如果他们能善于利用则为最可怕的东西 。然而他们的技术并不高超,所以炮弹无一命中 。他们的榴散弹多不炸裂,所有的炮弹全部毫无节制的放完 。在炮列的位置上必定树起大旗,正好成为我军的目标 。

          炮台 。构造、炮体的形状、 防御的配备视为完全,几乎没有一点纰漏,我曾经参观过国内“观音崎”的炮台,觉得旅顺的炮台大为胜过我们 。

          总之, 清兵的武器都很好,不过他们每个营的枪支都不一样 。完全不使用白刃战,清人的个头都将近6尺,清人看我为侏儒也并非谎言 。 然而在勇气这一点上,则远在我军之下,每当白刃战时,他们都把上了膛的枪支扔下一溜烟的逃跑了,他们的武器也与技术不相适应 。他们因为勇气不足绝不以白刃战决雌雄,单单指望火力优势为唯一的决战手段 。所以有好机会也不冲锋,更不追击 。他们没有背包,没有像我军用的背负式弹盒, 而是在布袋上缝了许多子弹巢 。他们穿着和居民一样的衣服, 穿着中国式的长靴,从军时只在外边套一件有标记的制服 。

          这封书信充斥着对清朝官兵的蔑视和对日军的誉美之词,但比起大部分清军将领浮词虚饰的奏折战报,这个日本下级军官的描述显然更接近真实 。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24小时热文

        换一换

          最新更新

          • 人物
          • 解密
          • 战史
          • 野史
          • 文史
          • 文化

          最新排行

          • 点击排行
          • 图库排行
          • 专题排行

          精彩推荐

          图说世界---闽ICP备2021012398号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