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私服

          耿氏

          分布地区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 。 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 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 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 。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 。 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

          历史来源

          「耿」源出

          耿(Gěng)姓源出有四: 1、 出自子姓,以地名为姓 。据《 姓氏考略》、 《史记·殷本纪》及辞源》等所载,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又称耿)邑,后来的盘庚又把都城迁到毫 。 邢邑,在今天的河南省温县东 。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 。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 。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 。罄次了与读做(Xíng)的邢姓相区别, 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商代末年有耿国(一名耿乡城), 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 以国为氏 。3、亦出自姬姓,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 春秋时又被晋国灭掉 。 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 成为耿氏的一支(疑与“2”说为同一源)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丽人有耿姓, 世居博川郡 。 ②清满洲人有耿姓, 世居沈阳 。 ③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⑤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

          得姓始祖

          祖乙 。商朝第十四代君王,河?甲之子 。卜辞称为中宗,与太乙、太甲并祭,合称三示 。因苦于东南方夷人的侵扰, 祖乙由相(今河南内黄)迁都于耿, 任用巫贤治理国政,并亲自坐镇指挥,平复了东夷,巩固了商朝统治,使殷商得以复兴 。下传至第二十代君主盘庚时,由耿迁都亳, 留居耿之公族, 即以地为氏,称耿姓 。他们尊祖乙为其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耿姓之发祥地为今河南温县,历商、周至秦,  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 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 时巨鹿(今属河北 。┕⑿找恢б远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 。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 耿舒、耿国、耿广、耿举、 耿霸 。  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 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 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 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 。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 。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 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 。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 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 。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 天津等地 。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 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 。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 尤以河北、河南、 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 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

          堂号

          美阳堂、 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 。明帝拜为驸马都蔚 。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 。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 。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 。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 “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四、宗族特征1、耿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2、耿姓人才济济 。仅入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就达六十四人,其中多叱咤风云的武将 。   

          家族名人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