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奇私服

              穆氏

              分布地区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 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 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 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 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 。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 。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 。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 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 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 印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 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 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以南、以西为河外 。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  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 包括汲县 。魏文帝黄初年中, 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 。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 原武、 阳武三县 。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 。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 。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 。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 。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

              历史来源

              穆姓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 。穆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

              穆(mù)姓源出有:

              1.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王的弟弟子和,属于以谥号为氏 。2.源于藏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穆氏,是非常古老的藏民族姓氏、亦或氏族部落名称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 3.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鄂温克族穆鲁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 。笥新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ru Hala,汉义“梁” 。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穆鲁氏多冠汉姓为穆氏 。

              得姓始祖
              宋穆公(子和)、穆生、 穆古必立、呢牙咱木、郭佳·穆彰阿 。
              迁徙分布
              穆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六位, 人口约五十五万三千余,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4%左右 。 
              穆姓的迁徙始于春秋时期 。公元前609年,宋国发生内乱,一些穆姓家族被迫逃出宋国,四处流亡,穆姓自此开始向全国迁徙繁衍 。罄丛楚国、鲁国都有了穆姓家族的人口 。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有一个同窗好友姓穆,史称穆生,一直在楚国内任中大夫,深受刘交的器重,这说明秦末汉初时期,穆姓已从中原迁至华东地区 。当然,也有不少穆生后裔在中原地区繁衍下来,民国时的《 许昌县志》记载,汉朝穆生的后裔散居在许昌各乡 。北魏时期穆姓家族又开始了一个迁徙高峰 。北魏的穆姓得姓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由原来的丘穆陵氏改为穆姓,但北魏时期穆姓的迁徙却不能只从孝文帝改革时算起 。因为丘穆陵氏在北魏是一个大姓,该族人一直跟随北魏皇族东征西讨,因此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数不胜数, 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 丘穆陵氏家族的人已在许多地方做官了,因此丘穆陵氏改为穆姓后, 穆姓也随之遍及北魏所辖境内 。唐朝的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四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的光辉,是由当时的侍御史穆宁所创,而由他的四个儿子发扬光大 。 宋朝之后,穆姓的迁徙范围更加广泛 。
              当今中国穆氏族人广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 内蒙古、湖南、广东、云南、 四川等地 。

              堂号
              河南堂: 以望立堂 。 
              河内堂:以望立堂 。
              汝南堂:以望立堂 。

              家族名人

              穆修:(979~1032), 宋代散文家 。字伯长 。 郓州(今属山东)人 。他热心于古文,因他研究成绩卓著,很得当时得大文学家欧阳修,赞赏 。著有《穆参军文集》 。 
              穆修己:著名唐朝诗画家 。唐玄宗执政时期,会内殿牡丹开 。唐玄宗问穆修己曰:“今京邑盛传牡丹诗, 谁为首出?”穆修己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可为首出 。” 唐玄宗感慨不已,嗟赏 。
              穆崇:著名南北朝时北魏大臣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 。北魏建立后,他又参与统一北方的战争,官至太尉,封宜都王 。儿子穆观、孙子穆寿、曾孙穆平国、玄孙穆能,世袭宜都王 。穆观字闼拔,北魏明元帝时官至太尉;穆寿,北魏太武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 。
              穆宁: 河内人,著名唐朝大臣 。安史之乱时, 穆宁任河北采访使,肃宗时官至秘书监 。穆宁个性刚直,奉公守法 。他中明经科后调任盐山尉时,安禄山谋反时,他联合各州县并力捍御 。穆宁家教很严, 让儿子从小熟读礼法,要求儿女一言一行不可失礼 。他和韩休两人都以家教严格出名,所以有成语形容有家教得人家称“韩穆二门” 。
              穆相:字伯寅,三元人 。著名明朝沂水令穆相, 字伯寅,三元人 。正德进士,授沂水令 。外书“六事”、内书“四知”以自勉,政绩著闻,升监蔡御史 。抗言直谏,人称“真御史” 。
              穆孔晖:(1479~1539)明代官员,理学家,心学学者 。字伯潜, 号玄庵 。 山东堂邑(今聊城市东昌府区)人 。  胫问八年(1505)考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检讨、南京礼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京太常寺卿等官 。穆孔晖是继承和传播王守仁心学最早的山东学者 。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是研究考据学的著作,重要的有《读易录》、 《尚书困学》、《大学千虑》、《玄庵晚稿》,另外还有研究史学的著作,如《前汉通纪》、《读史通编》等 。 穆孔晖对稍晚兴起的山东王学学派学者有一定的影响 。
              穆占:(公元?~1683年), 满洲正黄旗人。著名清朝将军 。清顺治年间,他跟从都统卓洛等驻防云南、湖广等省讨吴三桂。吴三桂死后, 他又跟从贝子彰泰规征取云、贵地区,围攻昆明 。直逼吴三桂之孙吴世璠自杀后,云南始平 。穆占班师还朝后,  因功被清朝廷授予蒙古正黄旗都统、议政大臣 。

              姓氏文化